道祖老子预言后世,数千年来竟都准确无误!

wechat_2025-08-05_105708_425.png

1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真正含义,道家性命双修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一章,老子不仅讲述了帝王真正赢得天下的根本,还指出了修行人只修命不修性的根本错误。那么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文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至,荊棘生焉;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

首先我们来看“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其中“以道作人主者”的“主”是什么意思呀?

“万物归之,而弗知主”,“主者,灯中火也”,也就是说,这个“主”的原本含义,是油灯或者蜡烛当中燃烧发光的那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点灯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照亮。就像一根蜡烛,发光的虽然是灯芯,但没有周围的蜡条的话,这灯芯是不是也就很快燃烧殆尽了呀。

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明白,没有蜡就没有蜡烛,就只是一根棉绳,不要说为人照亮,一分钟都用不了就烧完了。没有臣民也就没有主宰者。

那么“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这里我们要解释清楚,就先要注意断句是“不以兵,强于天下”,也就是说以道法去主宰统治的人,遵从道法自然的主宰者,他并不是因为兵多将广、兵强马壮所以才强大于天下,并不是因为穷兵黩武而赢得天下的。

为什么呢?

因为“其事好还”,其中“好者,喜爱也”是喜欢的意思,“还者,返復也”,也就是说,这件事非常爱反复,说白了就是容易遭报应,就像如果你知道一件事非常容易遭报应,你还会去做吗?一个聪明的人当然不会对吧。

紧接着老子又说“师之所至,荆棘生焉”,首先师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军师旅团营”的师级单位,在老子所在的上古时期,军队以两千五百人为师,这与动辄几万十几万大军来说其实是小单位,但老子却用师来举例说“师之所至,荆棘生焉”,也就是说,区区两千五百人的军队到处走,就已经是困难丛生遍布荆棘了,那么更大的军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要明白,古代可不比现代,可以用高速现代化的设备运输兵粮,在老子时代,舟车劳顿,打一场仗,调动十万兵力,经常抵达战场就剩下六七万了,快半数都死在路上了,万一再发生个疫病,全军覆没也是时有发生的。

另一方面,只要是行军打仗,就要劳民伤财,那可是别人的儿子,别人的丈夫,别人的父亲,所以百姓没有支持打仗的,这同样也是荆棘和阻力的重要来源,所以老子才说“师之所至,荆棘生焉”,带兵打仗实属下下策,各种赔本不合适,捞不到好处还不受百姓欢迎,这就是为什么“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的真正原因。

那么接下来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什么意思呢?“天下有道”很好理解,也就是说,在一个帝王的统治之下,如果这个帝王他是“以道作人主者”,那么就是“天下有道”。


2

如果天下有道的话呢?就连马儿都可以快乐的游戏田间,不需要带上盔甲负重行军,甚至是死于疆场,马儿都可以有一个安乐的居所,有固定居所才可能反复的踩踏在自己的粪便之上,这便是“却走马以粪”的真实含义。

我们看是不是这样,牧马都有固定的居所,虽然与人为伴也要为人所用,要去劳作,但是古人是极其珍视马的,其爱惜程度堪比甚至超越现在人与犬类的关系,因为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驰骋疆场,马自古都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

那么天下无道呢?

“戎马生于郊”,戎马也就是战马,也就是说这些马儿不仅要跟随军队奔袭打仗,母马甚至是在郊外的军营里生产,小马儿都是生在战争的边缘。所以很多时候战争来了,这些小马根本没有时间长大,就已经丧命了,可见战争所带来的结果是有多么的令人悲哀。

所以老子接下来又说“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强”,也就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其中所谓的这个“善于”,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得已为之的手段和结果罢了。

“毋以取强”也就是告诉世人,你千万不要以此来成为强大的理由,老子所说的这些,与“奋兵者,不祥之器,丧戎之气,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都是环环相扣的。

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以善于用兵打仗而强大于天下,其代价就连马儿都如此凄惨,就更别说一条条鲜活的人命了,“乐杀人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矣。”

这种依靠战争来统治别人的行为,也就是如今我们经常提到的“恃强凌弱”,他是不可能始终得意的,早晚有“其事好还”的一天。

最后老子说“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这里我们再重点深入的讲一下这个“果”字,它非常的重要。“果者,木之实”也,也就是果实的意思,他是普遍意义上的结果。

一个修行人看待实相,应当“重因而不重果”。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的发心决定了一件事情的起因,而结果如何却由诸多因缘聚合而成,并不是你能控制的。

诸如你看到一只脱离狼群的小狼崽奄奄一息,觉得很可怜,于是你救下它并且将它喂养长大。

可这只狼崽它毕竟是狼,它终究会去猎杀其他动物,会造成其他动物的伤亡。

所以你又如何能去评判救这只狼崽是善还是恶呢?你的一切行为,都注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所以从人的视角和尺度上来讲,很多时候都是善恶难辨、因果难分的,唯有重因不重果,才是面对实相最好的选择。

所以老子才会说“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也就是告诫世人,即便你是个“善兵者”,你通过战争取得了胜利,甚至是赢取了天下,你也不要因为这个结果而骄傲,因为劳民伤财,死伤无数,这件事真的没什么好骄傲的,一个有道之人,更多的是暗自神伤,惋惜竟不得已而以兵伤人。


3

“果而勿矜”,我们要注意“矜”在这里可不是矜持的意思,“矜者,惜也”,实则是怜悯、同情的意思,因为你既然做出了拥兵打仗的抉择,这个起因又是符合天道,符合老子所说的“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那么这也只是因果的一环罢了,我们说过有道者所发起的战争,是为了换取更长久的安定和平衡。

“果而勿伐”,“伐者,功劳也”,如果通过战争和杀戮取得了胜利,你更是不要炫耀功绩,综合前面所说,这真不是什么丰功伟业,除非你不费一兵一卒,不杀一兵一卒,否则那么多人因此命丧黄泉,那么多家庭因此流离失所,你又有何功劳可言呢?

这句话所对应的,实则就是“胜而勿美,若美之,是乐杀人。乐杀人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矣”。

所以老子才说“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有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奉行天道的统治者来说,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符合道法自然,真就如同自然界中,诸多哺乳动物争抢地盘称王称霸一样,实在是无奈的选择,为的都只是更长久的稳定罢了。

所以“是谓果而勿强”也就是对前面“果而已,毋以取强”的再度说明,更是对“乐杀人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矣”的充分解释。

为什么“乐杀人者,不可得意于天下”呢?因为,虽然通过战争获得了胜利,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因为今天你能通过杀戮去战胜别人,也终有一天会有人能够通过杀戮战胜你,因为“其事好还”。

我们看看,这是老子在春秋时期,在距今2500年前所做出的论述,后世风起云涌,却从未跳脱出老子这些论述,甚至说老子是预言家都不为过,那些以顺应道法自然,以“真道之德”服人的开国明君们,他们靠的是战争吗?

很显然,他们是赢得了天下百姓之心,是众望所归,战争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手段罢了。

而那些残暴杀戮的“乐杀人者”,则没几年就被符合道法自然的新明君推翻了,这正是验证了老子所说的“不可得意于天下矣”,他不可能长久的得到天下。

那么老子这一章节,对于修行又有什么启发呢?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不要急功近利,而这一章老子所说的道理,则更加的深入明确,一个符合道法自然的君主,不应以兵强于天下,也就是不应该过分强调注重身体上的强大,因为身体机能过于发达,实际上也是一种损耗,同时过分注重身体而忽略心性,也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诸如很多人喜欢练成大块头,但这些发达的肌肉群,对身体的蛋白质本身也带来了极高的需求和消耗。

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锻炼体术,是不利于清心寡欲的,也就忽视了心性清修的根本目的。

所以老子说“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不要因为强大身体而健康,而活得久,就洋洋得意骄傲自满,因为这个结果不是一个修行人能够强大的根本。


一个顺应天道的修行人,其身体五脏六腑就像“走马以粪”一样安然自在,可以自行生生不息,所以我们要明白,道家所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其真正含义是顺应人道的是人,因为老子早就说过“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而“逆成仙”其实是指逆人道,而顺应天道,“损有余以奉不足”才能成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