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纷扰扰,行走于人世间,难免身陷红尘浊世而困扰、苦闷、烦恼,乃至绝望。

网上有人问,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有个高赞回答说:看淡功名利禄,看懂天地人物。
一个人能看淡身边的得失而不计较、不失落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能看懂万事万物的规律而善利、成事更是一种有为的智慧。
《道德经》中亦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一个人若想水到渠成地达成目标,前提是内心保持虚静、空心无欲,才能在静中产生智慧,继而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一、看淡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沙子用手紧紧地握住它反而流失得更快更多,名利财富等私欲心也是如此,苦苦地追求也许并没有好结果,有时你越看淡它反而越能拥有。
房玄龄做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时平定了流寇盗贼,众人争先恐后索求财物,只有他重视人才,收揽各路有才能的人到幕府任职,此后十几年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效命于唐太宗。
后来隐太子发动兵变,房玄龄献计得以平定,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事成之后他却以年龄大为由,请求辞官,唐太宗念其有功而不争反而赐予他宰相之位。
正因为房玄龄看淡财物、官职,有不争之德,所以才得到了别人日夜想得到的高位。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意是不与人争,反而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时时处处斤斤计较的人便会失了人心,使人厌恶;大方敞亮,不与他人争名夺利的人,关键时刻反而人人记得他,让利与他。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之后决意辞官归隐。
他隐姓埋名,开荒种地,冶炼经商,带着有沉鱼落雁之美的西施周游五湖七十二峰,后来他成为巨富也不独享,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家财接济受灾民众,人称“十九年中三至千金”。
由于范蠡看淡名利财富,才免招杀身之祸,同时也收获了甜美的爱情,并享誉“陶朱公”之美称。
《道德经》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言正是范蠡一生的写照。
世人都喜欢追求富贵功名,为此汲汲营营,劳碌一生,最终往往得不偿失,失去了本性,失去了自由和快乐。
而那些追求内在丰盈的人,淡泊名利,知足知止,因此能享受到更多的自在与幸福。
二、看懂是一种通达的智慧
一个人能看懂大势所趋是一种知己知彼、通达、成功的智慧,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潜心学习,培养能力,静观天下形势,当刘备请他出山时,他跟刘备分析天下大势。
诸葛亮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先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最后统一天下的蓝图。
他还鼓励刘备向曹操学习,以弱胜强,有所作为。
后来,诸葛亮凭借审时度势的能力和睿智的洞察力助力刘备一步步由弱到强,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大意是圣人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明白事理,清静无为而有所成就,通过读书可以知古今,经过思考可以辨是非。
看懂形势是一种成事的智慧,可掌握先机,也可获得命运的垂青。
二十多年前村里有个年轻人因家里穷被迫辍学,到珠三角一线城市打工,打工之余别人玩牌,他读书;别人看电影,他去市场转悠……
几年后他看准市场,“倒卖”电子产品赚了一大笔钱,这时有朋友劝他回家盖别墅、买豪车、搞养殖,他不听,他看好房地产未来的趋势,把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
甚至贷款买了靠近学校的房子和靠近医院的店铺,他坚持投资房产二十多年,如今房子和店铺的价值翻了几十倍,据说他的资产早已过亿,只靠租金他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如果说看懂趋势是一种获得富贵财富的智慧,那么看懂人性更是一种保命的大智慧。
秦末农民起义后,张良投身到刘邦门下,因他熟读《太公兵法》所以常给刘邦讲兵法。
为刘邦出谋划策,斩将夺关,攻下咸阳城;在鸿门宴上,他与项羽周旋,使刘邦得以脱身,最终帮助刘邦建立起了大汉王朝,刘邦当上皇帝后论功行赏,赐给他三万户的食邑。
他却没有接受,只要了和刘邦第一次见面的一小块地方,以此表达他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
为什么张良不要高官厚䘵?因为他懂得“功高震主”,他及时选择功成身退,归乡隐居,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而同为刘邦打天下的韩信和彭越就没那么幸运了。
他们一个被刺死,一个被灭族。
张良的行为,不只是自保,更是一种老子所言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智慧。
三、如何获得智慧,提升境界
每个人都希望在红尘中有自己一席之地,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得游刃有余,如何才能做一个“高人”,“妙人”,活得恣意盎然?有没有“秘诀”?
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道德经》为我们指引了修行的方向:
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个人若想在喧嚣的人世中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那么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才不会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
二是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做人要像水一样低调谦卑,内心沉静安然,知方圆进退,善于把握时机。
如此他便不会与人产生矛盾、不会有过失,在自然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
三是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一个人只有在静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善于洞察万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
宁静方能致远。
也许我们做不到圣人甘于淡泊的境界,无法拥有圣人睿智的智慧,但我们可以学习圣人沉静的心态,谦虚的品格,圆融的处世方式。
在宁静中净化内心,消除烦恼,提升修养和智慧。
真正的智慧,不是钻营利己的投机取巧之心,而是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顺势而为。
纵观那些成就非凡的伟人,他们大多心怀博大无私,自省慎独,其目光与智慧更远大,因此也走得更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