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国教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龙年到来,这个春节里,“龙”字的英文翻译引发关注,冲上了热搜,网友发现,“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龙字的谐音“loong”。原来,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是凶猛的怪兽,具有毁灭性力量的象征,而中国的龙则代表好运吉祥,是上古五大祥瑞神兽之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见一斑。为此,我们请到了香港高层次人才促进会国学传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大博雅产学研训高级智库专家、元培工匠专家谷客座教授陶建国教授,请他谈谈他的看法。
“这两种文化中的龙形象反映了各自文化的价值观。”陶建国教授解释道,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这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古代的儒道思想。相比之下,西方更注重个体独立和自主性,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医理论上体现得尤其充分, 中医治病首要是望闻问切,认为所有疾病都不是独立的现象,要全面诊断,主张治本,重视经脉气血,讲究阴阳平衡。西医则完全不同,主张治标。西医是不能理解中医里‘头痛医脚’的道理的。” 陶建国教授说。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了方方面面。陶建国教授举例说:“最近电视剧《繁花》很火,里面提到好几次‘不响’。‘不响’是什么?这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着谦虛和深刻的思想,无声胜有声。孔子曾告诫人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都显示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响’的重要性。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们的哲学和艺术强调口才的美感和智慧,当时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交流,有时甚至是辩论来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陶建国教授谈到。
据说今年全球约1/5的人都在一同庆祝这个中国年,因为这是“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的第一个春节。新时代新征程,中华传统文化正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相互成就,共同开辟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