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八大高级思维,看完醍醐灌顶!
一、对立统一思维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与福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福能转化成祸,祸也能转化成福,就是说看上去倒霉的事,其实好事也在其中,它没有纯粹的倒霉,也没有绝对的好事。
宇宙间所有的事情都有阴阳两面性,只是不同的时间呈现出来不同而已,所以,失去了不用懊恼,得到了也不要沾沾自喜,对于一个人来说,得失不是很重,重要的是面对事物变化的态度。
二、利他思维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利于万物而不与之争。水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它滋润万物,给予生命,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总是顺应自然,流淌在最低洼的地方,即使面临再大的阻碍,也能绕道而行,继续前行,这种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的精神,是符合道的范畴的。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不去强求。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给予,像水一样滋润他人,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利万物而不争”,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三、逆向思维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古时立言的人说:光明的道却似暗昧;前进的道却似后退;平坦的道却似崎岖。明白事理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愚钝,在前进的道路上似乎在后退,平坦的道路上看上去却崎岖不平。
真正的大道,光明的大道是看不见的。所以,你不要认为白天才叫做光明,真正的光明就像黑夜。有时候遇到的环境很黑暗,很阴暗,大家都自私,但是你却做了一件善事,看似愚蠢,实则光明。
前进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越来越退步的,你刚才是什么都不懂,现在懂了,你说我进步好快啊,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是99分,100分,但是上了大学,及格就不错了,你越前进得快,就越觉得自己在退步。
平坦的大道走起来好像崎岖不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体力会疲倦,走起来就吃力。
“夷”就是平坦的道路,例如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马路,像建造横贯公路,未开辟以前有种种困难。“颣”就是堆积起来,没有办法开发;及至开好以后,就是平坦的大道了,换句话说,在平坦的大道要完成以前,我们会感到工程十分困难。
四、战胜自己的思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但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仅要洞察理解他人,还要洞悉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战胜自己的贪欲和恐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和内在的强大,这种自我超越的力量远胜于仅仅与他人相比较的优势。
战胜自己最关键的是能道法自然去成事,成事过程中没有私欲有大愿。
五、不争思维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要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只有那些不与人相争的人才能在世间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成就,因为他们能够以谦虚、平和、和善的态度去待人处事,避免了无谓的争斗和矛盾。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不争的态度,那么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有些人因为过于争强好胜而遭受到挫折和失败,但是当你学会了放下一些固执的想法和争夺胜利的欲望后,就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在,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六、柔能克刚的智慧《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在这里,“至柔”代表着柔弱、无形的力量,而“至坚”则指代坚硬、有形的东西,老子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柔能克刚的哲学思想,即无形无质的柔弱之物能够渗透到有形有质的坚硬之物中,甚至能够使其顺从。这种思想也暗示了一种生活哲学,即通过柔性和顺应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阴阳之道,阴的决定阳的,看不见的决定看见的。
水是柔弱的,不拘于任何形式,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空气是柔弱的,我们行走在空气之中不会感到空气的阻碍,水和空气虽然柔弱,但是和大道比起来,还是差的太远了。
大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充盈整个宇宙,所以啊,大道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柔弱到了无身无形的境界,让我们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法迎接,无法尾随。
大道虽然柔弱,但大道却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驰骋纵横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任何人和物能摆脱它的管理,柔弱的大道却能行于天地宇宙之间,犹如苍龙,变化莫测,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没有终点,永无止境,所以说驰骋天下之至坚。
七、重视“无”的价值
《道德经》第十一章:“故有之可为利,无之以为用。”
能看到的实物是“有”,是有用的,事物存在的“无”,也可以有其作用,如盆子杯子等器皿,内部的“无”其能发挥功能,人造的房子内部的“无”可以供人居住。在为人和处事中,都需要看到“无”的价值,简单一点说,就是不争,不强,了无私心。
实体的“有”发挥了便利作用,人们可以使用它,而这个“有”却依赖于“无”,有了“无”才能“有”,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普通人都看得见“有”,而忽视了“无”,更无从知晓“有”和“无”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八、守正出奇的思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道治理国家,就是按照大道的运行规律,顺道而为,治国者需要思想保持清静无为,不让自己的思想脱离大道,这样人民才能在大道思想的引导下,思想淳朴,生活富裕,民风朴实。
以奇谋用兵,只要是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民生的事,就必须不择手段的去做。这个“奇”字就是用兵的关键。什么是“奇”?“大可”为“奇”,就是在尽可能减少付出的同时,获得最大战果的作战谋略。
战争必然带来毁灭,这是他的阳性特点,而减少毁灭就是它的阴性需求。物壮则老,用兵回避其阳性的一面,挖掘其阴性的一面,以不生事的方法取得天下,这个用兵之道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这种形式符合大道规律,可以长长久久。总的来说,治理国家要光明磊落、守正守常,用兵要出奇制胜、灵活运用智谋,而治理天下则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太平治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