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发展出的四大法门、两大学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
《易经》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古代,《易经》被视为帮助人们预测未来、解读事物变化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易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汉朝时期,《易经》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正式的政治和官僚制度中的一部分,汉朝皇帝通常会派遣专业的《易经》学家为政治和军事决策提供建议。
到了唐代,《易经》被广泛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诗人和画家借助《易经》中的象征意义和变化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宋代,《易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在政治、文化、商业还是个人生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有些人认为,《易经》已经过时,无法应对现代的挑战和需求,但也有很多人坚信,《易经》所倡导的反思、平衡和变通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一、《易经》四大法门
1. 悟道法门
通过学习《易经》的理论和实践,帮助人们了解宇宙气运和人生命运的运转规律,以达到悟道、明道和悟性的境界。
2. 推演法门
通过对八卦图形的推演和分析,来探寻事物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计划。
3. 卜筮法门
通过卜卦或者使用筮杯、筹码等工具,来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吉凶祸福,帮助人们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提高自己的心灵修养和人际关系。
4. 风水法门
通过研究环境的风水,来调整和改善住宅或者办公环境的气场和布局,以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财运、事业和家庭和睦的目的。
二、《易经》两大派的出现
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
简单地说,“象”是卦及“义”表达了伦理道义的思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数”反映卦象中的数理关系,“理”是对万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
六十四卦最初没有文字说明,孔子注《易传》,从象数角度解释卦爻辞,赋予其据理。
在孔子之后,易学发展出“象数”、“义理”两大学派。
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易经》研究者分为四大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
有人认为,象数派接近自然科学,义理派接近社会科学,象数讲的是事实的“必然”性,义理则着重讲为何会“必然”,象数是《易经》的基础,《易传》的义理由象数变化而出。
易学从产生至今,其两大学派“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然而,这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们的对立与互补就如同太极图中的两条“阴阳鱼”。
三、象,数,义,理,占
1. 象
体现《易经》符号能象征的事物及时间方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含义,是宇宙统一理论模式,除卦象、爻象外,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都为象。
2. 数
《易经》占求卦的基础,是《易经》的数理表达,是对“象”的定量研究,除筮 数、爻象外,还有阴阳数、大衍数、天地数、卦数、河图数、洛书数等。
3. 义
体现《易经》的原意,有学者认为,卦辞、爻辞为第一意义系统,《彖》《象》、《文言》为第二意义系统,《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为第三意义系统。
4. 理
体现《易经》的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人道观、天人观、辩证法等。
5. 占
象、数、义、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其分支众多。
四、象数学派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含义:
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状,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
“数”也有三种含义:
一是表示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三是占卜过程中的一种计算方法。
两汉时期,《易经》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成为显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两汉易学家认为,《易经》中最重要的是象,一切卦辞和爻辞都是以象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从象数角度解释《易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衰落,北宋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重新振兴了象数学派。
陈抟创制了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各种图式,用以解说《易经》卦象爻辞,他的继承者邵雍则以创制的“皇极经世”图取代汉朝的“天人感应”说。
五、义理学派
汉末儒生以象数解《易经》,过于追求卦辞、爻辞与卦象的一一对应,这使得他义理学派的体系变得非常复杂。
孔子写易传时就出现了义理派,但成体系的义理派开始于三国的少年天才王粥。
王粥针对当时象数学派的弊病,提出了“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驳斥汉儒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经》的根本义理。
北宋王安石等人则从历史角度解《易经》,不追究卦象本身的意义,而是引用历史事实证明《易经》理论的正确性。
后来,人们又戏把《易经》分为学者派和江湖派,突出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
江湖派利用《易经》衍生出的众多占卜术谋生,虽然略显低俗,但在群众中影响力很大;学者派则探究《易经》中的高深哲理,对预测生活琐事不感兴趣。
六、“象数”与“义理”的核心
在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创立卦气、纳甲、爻辰、互体等学说,“象数学”由此产生。
北宋邵雍又创“先天学”,使象数的含义不断扩展,演变成包含天文、历法、乐律、养生在内的庞杂的象数体系,与“术数”难以划分清晰的界限。
一般以“象数”为探究宇宙生成秩序的自然哲学,而以“术数”为占测人事祸福的方法,对于象数之学,后世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象数学丰富了易学,不仅与《易经》吻合,也与天地万物之理相符,实用而科学。
否定者认为象数背离《易经》原意不是易学正宗,与哲学毫不相干,走上“存象忘意”的歧途,甚至有些学者把某些“象数”派分支斥之为“下里巴人”。
与象数不同,“义理”体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刚柔相推而变在其中”、“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关于宇宙根本规律的命题,认为人应该待时而动、自强不息,要有忧患意识。
但也宣扬“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以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神灵思想,“义理”经后世发挥而至为庞杂。
三国的王强以老庄玄学解说易理,宋代的程颐、朱熹以理学解说易理,张载以气学解说易理,杨简以心学解说易理.....均以自己的见解来发挥,其中不少已偏离《易经》原意。
象数学派主要强调用变化的卦象来预测未来,并将占卜结果转化为数字来进行解释。
他们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数理规律,可以通过计算和推算来揭示出来,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孙思邈和郭守敬等人。
义理学派则注重阐发《易经》中的道理和哲学思想,他们认为《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哲学思想,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提高个人的境界和修养,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和朱熹等人。
两派学说各有其特点和优势,都对《易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