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一味不起眼的中药,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
一代大医朱丹溪曾说过:“栀子泻三焦之火。”
栀子是栀子花结的果实,栀子花洁白且花香浓郁,不过,作为观赏植物的栀子花是不结果的,入药用的通常是山栀子果,山栀子花也是洁白的,也有香气,但它是单瓣,花瓣平铺展开,在清冷寂静的山中独具风采,由它结出的果实才是中药里的栀子。
很少有这样一个中药,能清上中下三焦郁火,栀子就可以。
三焦首先是一个通道,可以运行水液,身体的废水经三焦调节,最终通过小便排出,栀子就利用这个过程实现清热泻火的目的。
也就是说,栀子清热是引热自小便而出,另外,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等等也都属于三焦,从这个角度来讲,栀子能够有针对性的清理五脏六腑产生的火,比如,龙胆泻肝汤,用栀子清肝火,栀子豉汤又用它清心火。
而说到清胃火,比较经典,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泻黄散,黄代表脾胃,脾胃伏火用泻黄散,虽然是清热的方子,但是很平和。
我们知道宋朝有一位很厉害的儿科医家钱乙,钱乙创立此方,最初是给小孩子用的,既然是给小孩用,当然也就不能那么猛。
泻黄散:栀子3克、石膏15克、藿香21克、防风12克、甘草9克。
打成细粉,一次3克,一天3次,温水冲服。
栀子清热,引热从小便而出。
石膏也是清热的,在外感温病的治疗中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通常是作为君药出现,是发挥主要作用的一个药。
从石膏和栀子的组合中我们感到似乎少了点什么?其实是少了点灵动。
我们在前面提到,泻黄散主要针对脾胃伏火,伏火有个特点,它作风低调,不招摇,怎么理解呢?
伏火就好比伏藏在灰烬下的炭火,当我们把水浇在上面,我们以为它熄灭了,实际上只要轻轻把手凑过去,还是能够感受到它温热的气息,以及那种凝聚在深处的蓄势待发的力量,一旦把燃料给到它,它就会燃烧起来,也就是说,伏火虽然势头不猛,但日久绵长。
所以对付伏火,只靠清热很难好彻底,最妙的法子是往外散,配合升散、发散之药,把蓄积的热散出去。这就需要用到风药。
大自然中最灵动的东西是什么?是风,风吹起了尘土,吹走了乌云,风把万物吹来吹去,中医从大自然中获得启发,认为应该加一点风药,于是选中了防风,防风虽然不是君药,但用量着实不少,而且在众多的风药里,防风是比较滋润的,用防风升散郁火,又不用担心损耗津液。
除了防风,前面提到的石膏也有一定的发散之性。
然后是藿香,对藿香的认识大概是从藿香正气散开始的,这个方子制成中成药以后,因为服用更方便了,用的也就更多了,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一定要在家里备上点,关键时刻用得上。
藿香芳香化湿,既能治脾胃里的湿,又能治脾胃里的气,使气机通畅,郁火得以发散。
三个药加在一起,充分践行“火郁发之”的理念。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最终组成了这样一个灵动又不失严谨的方子,适合用此方的人容易嘴唇干裂起皮;口腔溃疡;口干,口渴,口臭;善饥,就是容易饿,但吃不下,吃不下是伏火,吃得下那就是实火了。
目前来讲,市面上比较接近的中成药就是藿香清胃胶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