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水湿为患,且看古人如何荡邪利水!

体内水气泛滥成灾,真武汤治之
既然真武大帝是北方司水之神,而北方、水,都指向中医里的肾,那么,真武汤自然就是治肾虚为主的水肿良方了。
了解真武汤之前,我们不妨先温习一下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医碥》云:肾水为坎中之阳(注:即肾火、命火)所蒸,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
当天气下为雨供五脏六腑利用,代谢后所产生的废液则向下注入膀胱,成为尿液,而膀胱在肾阳的控制下,依需开合,将尿液排出体外。
那么阳虚水泛中肾的病机就可推了:若命火不足时,则无以温脾暖肺,同时,水液下达在肾脏时,则蒸腾无力,水不能化气以为用,此时水蓄体内,何去何从就看膀胱开合了。
肾阳虚则难以控制膀胱开合,若膀胱开少合多,则尿量减少,蓄水难去则成水肿,由此可见,肾阳虚水肿,就当温肾化气利水消肿。
我们再来看看真武汤的组成与功用:
真武汤,来源《伤寒论》,是由白茯苓、白芍、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可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证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不渴,或心下悸,头眩。如果是肾阳虚为主者,尚见腰以下肿甚,腰脊酸重,舌胖色淡苔白,脉沉细弱。
方解,古人之解比今人有趣得多,也到位得多,珠玉在前,这里直接引用,各位请看。
《古今名医方论》: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气而和胃也。
注:三白者,白芍、白术、白茯苓也。燥能制水者,白术也;淡能伐肾邪而利水,白茯苓也;酸能泄肝木以疏水,白芍也。
本为利水之方,为何必须加入辛温大热的附子?
这是因为,肾中阳气不足,水道开阖受阻,哪怕脾胃可运化水湿,下焦水液也难以代谢排出体外。故用上附子鼓动肾中阳气,配以生姜帮助散除四肢停滞的水湿之气。
方论以附子温肾主水,暖脾运水,白术、白茯苓、白芍、生姜,或制水、或利水、或疏水、或散水,治水多法相合,则何水不可治?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藉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也。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则水有的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主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建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盖人之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稍佐以酸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
这方的解妙就妙在芍药之论,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这样肾阳在位而司职,自能气化以制水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