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言,悟一句,醒半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有人说,《道德经》一书,虽短短几千字,却将世间看得透彻,将天道讲得通明。
纵观历史,探求“道”者不计其数,可如老子一般,看得通透,活得自在之人,却寥寥无几。
人这一生,或长或短,总有一个抉择,一个际遇,左右他的命运,影响他的一生。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从不是战胜了命运,而是顺应了天意。
当我们明白了老子《道德经》的魅力,学习了他智慧,人生也将受用无穷。
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亦有它存在的意义。
太多“有用”,都藏在“无用”之中。
造车轮、制陶器、凿门窗,都必须使用各种材料,材料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但做好这些东西以后,你会发现,起作用的却是中间“空”的部分。
车轮的孔洞用来装车轴、陶器的空间用来盛水、门窗的中间用来采光。
那些所谓的“有用”,不过从利益出发,而看似“无用”,却有其没在独到之处。
物是如此,人亦是如此,人之外表,是为给生活提供便利,让人们能存活于世;而人之内在,却应该选择放空,才能胸怀宽广,容纳万物。
梁文道曾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生命的本质从不是去芜存菁,重有轻无,而是在“有”与“无”的变化中,寻找到一种融洽。
如果我们放下功名利禄,看淡利益纠葛,那些无用也可成为有用。
所以,知“有用”,更要知“无用”,如此才能知晓世间之理,明悟价值所在。
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以江海做比,告诉人们:百川之所以投奔江海,正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地低则成海,人低便成王,能成事者,皆源于低,起于卑。
《三国演义》,虽讲的是三国乱世,战争攻伐,但背后谈的是人性间的博弈。
所谓成功,不过耐心;所谓谋划,不过退让。
袁公路张狂,得玉玺而枉称帝,最后引得天下讨伐;曹孟德自傲,得宛城而色心死,最后遇伏大败而回。
反观刘玄德“三让徐州”,凭借仁德,赢得了百姓尊敬;司马懿“隐忍十年”,凭借耐心,收得了曹魏权力。
古往今来,锋芒毕露者难赢,克己让人者易得。
低头,看似是一种懦弱,实际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姿态,也是人生必备的通达智慧。
若不懂隐忍退让,纵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免事与愿违、风摧流湍。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处事低调,越有本事,越谦卑。
俗话说:“谦卑含容是贵相;平静谦和是分量。”
为人处世,尽量多几分低调,少几分高傲。
持“强者”品质,留“弱者”姿态,这样的智慧,岁月中得以成功。
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三国王弼将这句话解释为八个字:“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人生就是这样,知晓收敛藏拙,就有机会在这万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年轻时,或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坚守独一无二,可是年纪越大就越会发现:想要有所成就,就要与光同尘。
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这个世上,总有着许多人情世故,与我们本愿事与愿违,若一味坚持自我原则,那么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湮灭于世俗之中。
这虽然残酷,却是这个世界的真实。
人活一世,不要自恃清高,更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藏拙本心,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润。
《菜根谭》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髙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纵使看穿一切,也要保持“难得糊涂”的心境。
那些与光在一起,并接受尘的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四、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宋邵雍说:“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越是想成就大事,越要懂得虚怀若谷,常怀忧患意识,才能做足准备予以应对未来的种种问题。
若一个人只依凭意气奋发,便肆意放纵傲气,那只会陷入自以为是的愚蠢之中。
而一个懂得藏拙的人,从不会任性而为,反而会积蓄自己的能量,保持一飞冲天的勇气,一举冲破命运的枷锁。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攻章邯于巨鹿,震惊天下,而刘邦趁机攻入咸阳,灭了大秦基业。
在此之前,诸侯会盟时曾言,谁先入咸阳,便可称王。
刘邦虽有推翻暴秦之功,可也自知实力不敌项羽,于是他一方面撤军退至霸下,一方面放低姿态,恭迎项羽入驻咸阳。
范增知道刘邦所图不小,于是设“鸿门宴”打算除掉他,可刘邦谨小慎微,在宴上表现得软弱不堪。
项羽重兵在握,傲视天下,本就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再加上樊哙的保护,刘邦才死里逃生。
正是刘邦明白自己当时的处境,没有自满,才有了后来的楚汉相争,最后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人们常说,杯空盛水,心空成事。
耐得住,灵魂才会得以新生;守得住,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成功,来源于自身的隐忍,一些浮躁和夸夸其谈,也许会赢得一时,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守藏不语,往往是成事的开始。
五、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之所以被老子看中,皆因为水无形,因势而成,遇圆随方,看似软弱,却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人生也是一样,不可一成不变,因势利导,才能适应人生的各种挑战。
诸葛亮在《将苑》中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春秋时期,楚庄王三年荒淫,不问朝政。有臣子看不过去,进谏道:“陛下,可知一种鸟,三年时间不飞不叫吗?”
楚庄王笑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这三年不过是在蓄势,待到时机成熟,便又重新执掌朝政,稳定大局。
确实如此,行事刚强者,往往吃力不讨好,真正的聪明人,往往都是大象无形,以柔克刚。
其实,人越往后,就越要学会话因人而说,事因人而做,这不是圆滑,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的最好方法。
懂柔弱,却又不失智慧;有力量,却不失温柔。
说软话,做硬事,这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修行手段。
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觉得,修身之道在于修心,而修心之法,便是“致虚”和“守静”。
人生若被外物所扰,就会变得疲惫不堪。
而致虚,便是要消除心中杂念执着;守静,便是收敛心性,复归平静。
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畔,潜心观察江两岸风云变幻,静心修炼绘画技法,七载有余,最终绘制出了国宝《富春山居图》。
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他将自己从世俗中抽身出来,远离喧嚣。在宁静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
周国平曾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有了内在的宝藏。”
在物欲横流、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内心无欲,清净安宁,才能在诱惑之下坚守本心。
尝尽人间百味,看遍世事繁华,便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非身的轻松,而是心的宁静。
《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短,却蕴含了万世的道理,其中天道奥秘,绝非一两句话所能说清。
但只要我们领悟其中的智慧,便能在生活的迷雾中找到方向,在绝望的深渊中坚定信念,在慌乱的波涛中保持冷静,在宁静的时刻中独守内心。
《格言联璧》中说:“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那些才华横溢却性格沉稳的人,必定是大才;而那些智慧超群却心平气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
一朝得道只是开始,践行与修行,才是所有人一生的坚持。
只有通过不断地践行和修行,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老子所教导的智慧,要知道,人这一辈子最好的状态,就是认清自己、守好内心,心怀谦卑。
唯有如此,方能守得安宁,拥有自在,不负流年,亦不负心之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