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驾驭情绪,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人生!

我们常说:喜怒哀乐。

但在心理学上,人的情绪其实是:喜怒哀惧,喜悦、愤怒、哀伤、恐惧,这四种情绪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人的本能。

但冯唐老师却说,越聪明的人,往往越平和,厉害的人,是没有情绪的,喜怒哀惧不形于色,学会驾驭情绪,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人生。

微信截图_20241227103214.png

一、悦而不喜

千百年来,黄金一直是硬通货,在古代,很多达官贵人,生前大量囤积黄金,去世之后,也要带一堆黄金陪葬。

其中最著名就是海昏侯刘贺。

他的墓里出土了三百多斤的黄金,超过了迄今为止发掘的汉墓黄金总量,很多人羡慕他富可敌国,但在历史上,他其实是做过皇帝的,这些黄金对他来说,只是小儿科。

汉昭帝刘弗陵年少崩逝,没有子嗣,于是大将军霍光就把皇位给了刘贺,这对刘贺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于是他带着属官大摇大摆进了京城,从一个不受重视的诸侯王一下成为天子,刘贺立马就飘了。

一方面,无视礼法,纵情享乐;一方面,打压霍光,抢班夺权,霍光忍无可忍,很快和群臣商议废掉刘贺。

最后刘贺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赶出了京城。

我们常说:人有两个心房,一个装着快乐,一个装着悲伤。

如果笑声太大,就会吵醒旁边的悲伤,快乐过头就是悲伤,得意忘形必然遭殃。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破南京,城破之后,他兴奋难当,马上写奏疏向朝廷报喜,奏报中,他夸耀湘军的战力,炫耀自己的战功,言语之中尽是得意。

之前,他的折子一定要经过哥哥曾国藩审核之后,再呈报朝廷,可这次他高兴过了头,直接把这茬忘了,慈禧太后本就忌惮湘军势力,看到曾国荃字里行间的傲慢,直接被激怒,连下两道折子斥责曾国荃,更是直接警告曾国藩,说他弟弟难堪大用。

曾国藩没办法只能把曾国荃打发回老家,攻破金陵,覆灭太平天国,曾国荃天大的功劳,就因为一时得意忘形,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古人说:人言快意难得时,世间乐事须生悲。

人一飘,就挨刀。

越快乐的时候,越容易生出祸事,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控制内心的喜悦,太高兴的时候,想想过去的失败和未来的危机,这样才能给情绪套上缰绳,避免大喜变大悲。

二、忿而不怒

海昏侯刘贺被废之后,霍光马上物色了一个新皇帝,这个人就是汉宣帝刘洵,也叫刘病已。

刘病已从小在牢中长大,吃尽人间疾苦,他的情绪管理能力,比刘贺要好上太多,一方面他不飘,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依然谦恭有礼,温良仁厚,另一方面,他能克制自己的愤怒。

霍光的妻子为了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毒杀刘病已的妻子许平君,刘病已恨死了霍家,但霍光权高位重,贸然发难,只能两败俱伤,他压住心头怒火,细细筹划。

第二天正常上朝,还把霍成君封为皇后,霍家以为他是可以被拿捏的,越发猖狂,甚至开始毒害太子,霍光死后,霍家失去依仗,刘洵这才发作,就把霍家老小全部下狱,最终霍家被灭族。

扫除霍家之后,他肃清吏治,惩治贪腐,轻徭薄赋,为政宽简,最终让西汉得以中兴。

古人说:急则有失,怒中无智。

人在愤怒的时候是没有理智的,这个时候做什么错什么,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克制自己的愤怒,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做决断,如果任由怒火发泄,只能害人害己。

古人云:怒时易激,虽义愤亦当裁抑。

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学会克制住自己的愤怒,冷静下来再做打算,人生才能行稳致远,减少灾祸。

三、哀而不伤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却不伤心,反而敲着瓦缶唱歌,别人不懂为什么,就问他缘由。

庄子说: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就有灭,伤心也没有什么用,不如顺其自然,与造化者同游。

他临终的时候,弟子想要厚葬他,他却说:天地是我的棺椁,日月是我的美玉,星辰是我的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面对死亡,平静而坦然。

蒋勋说: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这个功课其实就是放下执着,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真正洞悉无常,接纳无常的人,才能真正摆脱痛苦,内心平静而从容。

杨绛和钱钟书晚年相依为命,后来钱钟书病倒,杨绛日夜照料,不离左右,但是接着噩耗传来,女儿也被查出癌症,命不久矣,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很多朋友来开解她,怕她活不下去,她反而早已看淡生死无常,以后的日子里,她把钱钟书的学术遗稿整理出版,平和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实中从容打扫人间战场。

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接受命运无常,接受幻灭与死亡,顺其自然,命运给予什么,就接受什么,不纠结,不痛苦,不执着,平静从容,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四、惊而不惧

前几天看了一个的视频:

里面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司马懿下定决心夺曹家天下,其实源于一次意外,举兵的前一夜,司马懿睡不着,跑去看两个儿子,小儿子司马昭翻来覆去睡不着,大儿子司马师却鼾声如雷。

他年事已高,最怕造反之后后继无人,看到司马师如此淡定,司马懿觉得这个孩子一定可以帮他撑住家族,这才下定决心。

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面临真正生死攸关的大事,大多数人会在压力之下害怕、崩溃,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重压之下反而越发沉静,越发清醒。

司马懿去世之后,朝局动荡,淮南二叛,司马师率兵前去平叛,文鸯趁夜带兵袭击司马师营帐,自古将帅带兵最怕“夜惊”,很多名将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溃败。

司马师当时尚在病中,但他却临危不惧,沉稳指挥,拿下文鸯,让司马家化险为夷。

王阳明说:人极静,则万事可看通透。

人心就像水一样,平静的时候,才能正确映照万物,看清万物,心静则众事不躁,心静下来,才能看清局势,把控局势。

面临人生大事,克服恐惧,保持镇静,一个人才能生出智慧,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情绪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情绪有度地表现出来,叫做和,喜悦而不忘形,愤怒而不失控,痛苦而不耽溺,惊愕而不失态,不冲动,不放纵,不做情绪的奴隶,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掌控自己的人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