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夏天吃对姜,脾胃暖了、湿气没了,皮肤还透亮!
今年夏天的太阳着实有点毒辣,还未入伏,南方地区的气温就已经直逼40℃,再加上多雨的天气,又闷又热,大部分时间都离不开空调风扇。
办公室、商场内冷气嗖嗖地吹,晚上睡觉更离不开空调,时间久了,各种问题就开始找上门:腰酸背痛、脾胃变差、身体疲乏无力,不爱动弹……
其实,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告诉你内有寒湿。
一、夏天这么热,还会出现寒湿
《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万物生长繁茂,人体阳气与自然同步,向外向上发散。此时,体表阳气旺盛,气血趋向体表以散热,脏腑阳气就会相对虚弱。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会虚寒内生。
再加上天气一热,人就容易贪凉,冷饮、空调都少不了,短暂的快乐之后,是身体内里跟着「遭殃」,体内寒邪进一步加重。
高温多雨的天气下,容易被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导致脾失健运;脾胃的运化能力变差之后,多余水湿无法及时排出去,则会内生湿邪,陷入循环。
内里寒湿一重,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
每天早晨起来容易咳痰恶心,出现胸闷心慌;还会感觉睡不醒,即使前一晚睡眠质量不错,却依旧觉得头身困重,没什么精神;
脸色看起来也不太好,暗沉偏黄,还容易长斑斑点点,有些人甚至出现皮肤瘙痒、湿疹等;
小便清长,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吃点凉的就容易拉肚子;而且明明吃得不多,人也不胖,却一直有「小肚子」,很难减下去;
平时怕冷、怕吹风,还容易腰腿肩颈疼痛,女性还可能出现痛经。
二、夏吃姜,赛参汤
对于内有寒湿的人来说,姜是个不错的选择。
生姜味辛,性微温;它能升发体内阳气,就像给体内的 「小火炉」 添了把柴,让身体里的「火苗」旺起来。
姜的温热之性可以驱赶脾胃的寒气和湿气,温暖脾胃。脾胃就像身体的「厨师」,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姜能让这个「厨师」更有活力,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让吃进去的食物更好地被利用。
《药性类明》中说:「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珍珠囊》中说生姜:「益脾胃,散风寒」
还有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吃姜对提亮肤色也有帮助。
体内有湿是导致皮肤暗沉偏黄的重要原因之一,排水湿是提亮肤色的两大要素之一。
湿气在体内堆积,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让皮肤得不到充足的滋养,从而显得没有光泽、暗沉发黄。
生姜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气,当湿气被赶走后,气血运行通畅,皮肤就能得到更好的滋养,自然会变得红润有光泽,暗沉发黄的问题也会得到好转。
所以,夏天适当吃姜,不仅能调理身体,还能让你悄悄变美。
寒湿一走,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三、夏吃姜,这样吃才正确
生姜虽然好处多多,但是因为味道辛辣,很多人都比较难接受,可以试试和其他食材搭配:
1. 姜枣茶
取生姜 3-5 片,红枣 5-6 颗(去核),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10-15 分钟,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红糖,搅拌融化后即可关火。
这样煮出来的姜枣茶口感会更好些,生姜的辛辣味能被红糖中和掉一部分,喝起来也会甜甜的。
脾胃虚寒的人坚持喝一段时间,能感觉到身体越来越通透,寒湿一走,气血慢慢跟上来,气色也会跟着慢慢变好~
2. 醋泡姜
准备新鲜的生姜,可以选择嫩一些的,洗净后切成薄片,放入干净的玻璃瓶中,倒入适量的米醋,没过生姜片,加入少许冰糖,密封好放在阴凉处浸泡一周左右就可以吃了,每天早上吃两三片。
醋和姜搭配在一起,一方面能削减一部分姜的辛辣味,同时可以中和姜的热性,使其更加温和,吃起来不容易上火,适合长期少量食用。
醋是酸的,糖是甘的,两者结合,酸甘化阴,可以滋养阴液,对夏季出汗多的问题也有帮助。
吃姜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和上午,吃过早饭之后,就可以来上一杯姜枣茶或咀嚼几片醋泡姜。
上午是阳气升发的时段,此时吃姜能顺应阳气的升发,过了中午12点就不建议食用了。尤其是晚上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此时吃姜可能会扰动阳气,影响睡眠,所以晚上尽量不要吃。
此外,阴虚内热的人也不适合吃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经常口干舌燥,容易上火、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的,继续吃姜可能会让体内的 「火气」 更旺,加重上火症状。
患有胃溃疡、胃炎等热性胃病的人也不宜吃,生姜的辛辣刺激性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部不适。
阴虚体质的人,表现为怕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等。生姜的温热之性会耗伤阴液,使阴虚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