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的福,是自己修来的!

wechat_2025-07-19_115953_029.png

一、读书,修“才”福

教育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惟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常读书的人,终其一生都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得到好的结果。

北宋范仲淹,经历了“划粥断齑”的苦学生涯,终成一代名相;

西汉董仲舒,留下“三年不窥园”的美谈,成为了被三朝重用的一代大儒。

每一本书,都像一扇门,每翻阅一本,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得意时,可以在国学历史的浩瀚中沉淀;

失意时,可以在人物自传的跌宕中振作;

平淡时,可以在心灵鸡汤的浓郁中欣喜。

胸藏文墨虚若谷。

人这一生,所有翻过的书,都会成就你的思想;所有读过的字,都会涤荡你的灵魂。

而福气,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灿烂了一树的生命之花。

二、独处,修“静”福

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能独处,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开始。

现代画家、诗人木心,自小喜欢藏在阁楼看书。

成年后,他曾两度隐居莫干山写作、绘画。

在纽约漂泊时,也几乎整天窝在公寓写作。

这些独处的经历,造就了他内化于心的沉稳,笑对人生坎坷。

古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

一个有静气的人,身上自有一股无声的力量。

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一个能安静独处之人,自能沉淀出更优秀的自己,邂逅到更丰盈的风景。

三、微笑,修“乐”福

笑,是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看不见的人生态度。

曹操,是个爱笑的人。

据统计,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笑有54次之多:

有不置可否的冷笑,有掩饰的皮笑肉不笑;

有人才相投的喜笑颜开,有踌躇满志的纵情大笑;

更有赤壁溃败后的三次仰天大笑。

一声声笑,传递出他的积极乐观;一次次笑,也伴随他渡过了一次次难关。

笑到了最后,他成为三分天下之人。

周国平说:“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这才不枉活一生。”

笑着受苦,是智慧:既来之,则安之;

笑着享乐,是尊重:坦然接受生命的馈赠,才能淡定蹚过生活的暗流;

笑着生,是感恩:因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熟悉的每一天,就是生活的小确幸。

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四、会吃,修“口”福

民以食为天。

吃,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带在骨子里的文化。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你对待吃的态度,就是你对待人生的态度。

梁实秋讲过一个故事:

他家一亲戚,是个老头,又穷又馋。

一个风雪夜,老头儿子下班回家,给老父带了只鸭梨,老头子大喜,当即啃了,吃到一半。忽的披衣端了碗,冲出门,消失在风雪中。

一个多小时后,老头托着碗回来了,原来,是想吃榅桲拌梨丝。

对食材的精心挑选,不将就一日三餐,不委屈自己的心和胃,就能看出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

正如蔡澜说的:“一个人要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食物,永远是芸芸众生与天地神灵沟通最直接的通道。

而一个“会”吃的人,就在于踏踏实实地吃好“一日三餐”,攒下那“至味清欢”的好口福。

五、善睡,修“寿”福

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眠。

是中国人向往的一种境界,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特别是困则眠,太难了。

可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睡好觉,真的很重要。

李开复曾在总结自己的抗癌历程时说:“患病之后才明白睡眠的重要性,我给身体的第一项承诺与改变,就是好好睡觉。”

年轻时,李开复是同事口中的铁人,靠吃咖啡因药丸抵抗疲倦,凌晨三点还在回复邮件激励员工。

“每天少睡一小时,人生就多活1/24”,是他常和同事说的人生格言。

但患病后,每晚22:30之前上床,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成了他的作息铁律。

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身体,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且诚实的,你呵护它,它便会善待你。

而一个好的睡眠,就是恢复身体,修养身心的最好方式:

内心再苦,好好睡一觉,万事皆释然;

谋生再累,好好睡一觉,身安心亦安;

生活再忙,好好睡一觉,自在心情欢。

愿你我都能做个善睡之人,富养我们的身体,平和我们的心态,修得延年益寿之福。

六、肯动,修“康”福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运动,可以直接改善机能状态,更能够产生有益心理的激素。

情绪好了,心态对了,健康的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

《黄帝内经》中说:“不妄作劳。”

运动量过大、强度太高,反而会使人肌肉酸痛、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这也是现代说的“无氧运动”。

运动养生,最好做有氧运动,比如走路、慢跑、游泳、骑自行等等。

它们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周易》中说:“动静相兼而变作矣。”

动,是永恒而绝对的;静,是短暂而相对的。

运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只要动起来,就能让身体的能量流动起来,从容地修得健康之福。

七、偷闲,修“清”福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

太忙或太闲,都会被生活反噬,最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忙里偷闲。

风风火火时,抽空感受一下身边的美好。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冲一壶有仪式感的好茶,看一场热门的电影;

读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自在人舒畅。

生活很忙碌,人心却要闲。

一个会生活的人,总能够偷一份闲,日复一日地修着点滴的清福。

八、会说,修“暖”福

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却是一种本事。

一个“会说”的人,寥寥数语,就能让人如沐春风。

清代曾国藩,年轻时曾连续两次名落孙山。

返家时,他又四处游玩,还借了100两银子买书,这相当于普通知县近3年的俸禄。

回到家中,他忐忑不安。

但父亲曾书麟,没有揭他“落第”之痛,也没有责其“晚归”之错,更没有怒批其“借钱”之失。

他只是徐徐说道:“钱,我来还;书,你细细研读。”

一句简单的话,震撼着曾国藩的心灵,从此养成了“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

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语言的力量,不可小觑。

说顺从的话,让父母感到欣慰;说体贴的话,让另一半感到窝心;说正面的话,让孩子感受到力量。

生活是道场,说话即修行。

一个“会说”的人,总能修一份暖福,在不经意间,暖己,又暖人。

九、行善,修“全”福

范仲淹幼年遇到一个老道士,向他问自己的前程命运。

他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道士吓了一跳,问他:“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大口气?”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又问:“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大夫?”

道士问:“为什么这两个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说:“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道士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当上宰相之后,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

他的家族兴盛不衰,从宋朝到清末,绵延八百年之久。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行善,看似费时费力,却是在为自己修福积德。

人在做,天在看。

所有的善言、善念、善行,都会在岁月的流转中,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你身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善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别人的路,也一定会照亮自己的人生。

《菜根谭》中说:“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人这一生,若没有上天的赐福,就耐心地自我修福。天助自助者。往后余生,多一点惜福,多一点修福,定能够,修福得福,真的幸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