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胃虚、长得慢、头发稀?这味健脾消积“软黄金”
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一个孩子的气力、骨骼、情绪、神思,都离不开这口“后天的锅”。
如果脾胃虚弱,孩子就会长得慢、身形瘦小、头发稀黄、睡不好觉,总是哭闹烦躁、反复生病......这就不仅仅是“吃不好”,而是身体生长的底盘出了问题。
很多家长一着急,就开始各种“补”:补钙、补蛋白、补营养。甚至追着喂饭、逼着吃菜。
但其实,很多孩子不是吃得太少,而是吃得太多,太杂,太重。小小脾胃根本转不动,反而成了负担。
一、脾胃太累了,就先歇一歇
身高也好、抵抗力也好,从来不是靠“堆”营养堆出来的。
《诸病源候论》曰:“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
孩子的脾胃就像一口小锅,火不够旺时,丢再多再好的食材进去,也只会煮糊了。结果不是变成营养,而是积成痰湿垃圾,淤在体内,不上不下,越吃越伤。
这时候,最该做的不是再加码,而是减负。
先停掉所有补品,让孩子的脾胃喘口气。
日常饮食也要清淡些,少油少糖,吃到七八分饱就好。不追着喂、不强迫,也别用“奖励”来诱导吃饭。等孩子自己说“我饿了”,说明这口锅又开始烧起来了。
二、巧用鸡内金
如果孩子脾胃已经虚弱到难以自愈,那就得请出一位温和有力的“本草老友”——鸡内金。
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帮孩子把“锅底”的陈年积滞一点点刮干净。锅干净了,火自然就旺了,吃得下、化得开、长得快。
1. 鸡内金:消积化滞的“软黄金”
关于鸡内金的妙用,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它的“传奇”。
明代洪武年间,京城张榜求医,原因是有位皇子因饮食过度,脘腹胀满,一连几日不思饮食,身体日渐虚弱。太医们用了很多名贵药材医治,却均不见效。
名医戴思恭揭榜进宫,仔细观察后,发现皇子舌苔厚腻、口气酸腐,断定应是“食积”。考虑到孩子的天性,他没有开人参、白术之类的补药,而是命人取来一些金黄色的食材,将其研磨成粉,配合山药、茯苓、面粉等制成脆薄的小饼,让皇子每日嚼食。没过几天,皇子们的胃口渐渐恢复,腹胀也消了。
朱元璋大悦,问戴思恭:“此为何物,竟如此神效?”戴思恭笑答:“此乃鸡内金,能化金石,何况区区积食?”
鸡内金,其实就是鸡胗(砂囊)内壁的那层金黄色薄膜。
古人发现,鸡没有牙齿,却能把坚硬的谷物、砂石消化掉,靠的就是这层“内金”。
《本草纲目》里记载:“鸡内金,性甘平,能消酒积、食积,治小儿疳积。”
鸡内金的消食能力极强,无论是米面肉食积滞,还是顽固的疳积,它都能“破”开消掉。
而且,它不像某些消食药那样伤胃,反而能增强脾胃功能,让孩子吃得香、消化好,温柔托起他们的后天之本。
现代药理也证实:鸡内金及其有效成分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系统分泌、降糖、降脂、缓解心肌缺血、抗结石等作用。
这个皇子用来消积、健脾的鸡内金小饼,我们自己在家也能做。
2. 自制鸡内金焦饼,唤醒脾胃的动力
材料:生鸡内金20克、山药干50克、茯苓50克、白面250克、黑芝麻10克、盐和花椒粉适量。
器具:电饼铛或平底锅1个。
制作步骤:
01. 食材研磨——把生鸡内金、山药干、茯苓放入高速粉碎机,高速研磨3 - 5分钟成质地均匀的细粉;
02. 面团揉制——将细粉与250克中筋白面混合,加入适量盐和花椒粉,加30 - 40℃温水,和成面团,然后给面盆蒙上保鲜膜,放置于30℃左右环境内醒发1小时;
03. 面饼擀制——把醒发好的面团,揉搓排气,搓成条切成小块,然后用擀面杖擀成1毫米厚的薄饼,保证边缘和中间厚度一致。
04. 烙至金黄——在薄饼表面撒黑芝麻,并擀面杖擀一遍使其嵌入饼内。然后用电饼铛或平底锅,烙至两面金黄,香气四溢的焦饼就做好了。
此方以健脾消积、温中利水为主,鸡内金,负责疏通积滞,健胃消食。怀山药,能补脾肺肾,养护脾胃基底。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将困脾的痰湿祛除。黑芝麻的香味能升级焦饼的口感,还能醒脾气,滋肝肾,益精血。面粉,能温中益气,健脾和胃。搭配花椒,可以温中暖胃,缓解胃寒、腹痛。
用这些食材制成小饼,烙焦食用,焦饼的焦脆质地能促进胃液分泌,形成“焦香醒脾”之效,也能促进运化。
全方兼顾消积化滞和脾胃养护,既能补充能量,又能排出脾胃垃圾,边补边消,简直是完美的养生美味,各个年龄段的大小朋友都能吃。
具体适用人群:
首先,小儿脾常不足,可以把它当作健脾小零食,既好吃又助消化。其次,适合调理小儿“疳积”(具体症状为厌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枯黄、喜欢哭闹烦躁不宁、腹胀坚硬)。
再次,适合经常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饭后腹胀或轻度腹泻者,每天吃上三四片。体内长了结节、肌瘤、囊肿,本质是阴寒之物形成的包块儿,也可以经常吃来消积散结。喜欢美味,又怕吃多长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