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啦!
1
在一个忙碌的早晨,地铁站的入口前,人潮如织。小李急匆匆地赶往公司,手里紧握着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一封重要的邮件。
就在这时,他与一位同样匆忙的老人不期而遇,两人的背包在不经意间轻轻碰撞,手机差点脱手而出。
就在这一刹那,小李做出了一个选择。他没有责怪,也没有急躁,而是迅速稳住身形,微笑着对老人说:“不好意思,没伤到您吧?您先走,我不急。”老人愣了一下,随即报以感激的微笑,点了点头,继续他的行程。
这个简单的瞬间,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它展现了一种力量,一种不是通过争斗,而是通过退让来化解冲突的力量。这就是“幸福者退让”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纷扰与冲突面前,选择以一种平和、理解的态度,主动让出一步,让和谐与温暖得以流淌。
所谓的“幸福者退让”原则,也就是说,假如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那么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你最好忍一忍。 不是因为你胆小,而是因为你值得珍惜的东西更多。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估计是个成年人都懂。在外面遇见有人无理挑衅、易怒暴躁,你千万不要与对方过多纠缠,要懂得退让。
因为你可能不知道对方在此之前经历了什么,如果再加上与你的争吵可能会成为导火索,对方在“情绪失控”情况下有极大可能会做出伤害你或者你家人的行为。
而在道教的世界里,“幸福者退让原则”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面对外界挑衅时的应对策略,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道教认为,人应如水一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幸福者之所以选择退让,并非因为懦弱,而是因为他们深知“以柔克刚”的道理。在道教的哲学中,柔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穿透坚硬,化解冲突,达到和谐。
2
道教讲究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在“幸福者退让原则”中,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幸福者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纷争和冲突,往往源于人们的执念和欲望。当他们选择退让时,实际上是在放下这些执念和欲望,回归到一种自然、平和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道教所追求的“道”的境界。
此外,道教还强调“上善若水”。在“幸福者退让原则”中,这种“上善”体现为对他人的宽容和慈悲。幸福者之所以选择退让,是因为他们心怀大爱,不愿因一时的争执而伤害他人。他们懂得,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道教会无条件地支持所有形式的退让行为。道教强调的是内心的平和与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的忍让。在面对不公正或侵害时,道教也鼓励人们维护自己的权益,但这需要在不违背自己内心和平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在道教的视角下,“幸福者退让原则”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外界的挑衅和冲突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以柔克刚,上善若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真正的幸福。
让我们在道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让,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或许,正是这份退让和宽容,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宽广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