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肺结节缩小消失,试试这样的散结方法!
查出肺结节,大多数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那么就会关心用不用治疗。
一般结节发展有四条路:消失、缩小、不变、增大。
有的炎性结节,可能慢慢消失;有的良性结节,可能会慢慢缩小或者保持不变,如果肺结节增大,要警惕恶性。
虽然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潜在风险。
很多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因为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变成了炸弹。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观察期,通过中医规范治疗可以帮助结节缩小甚至消失,那么要如何做呢?
一、肺结节是痰瘀互结产物
在中医看来,肺结节是个有形的“积块”。
《医林绳墨·积聚》指出:积者,痰之积也,血之积也。
这说明形成积块的主要成分是痰饮和瘀血,它一个痰瘀互结的产物,损伤肺络。
痰哪来的?津液代谢失调产生的。
瘀哪来的?血液运行不畅产生的。
为什么水液代谢失调?脾主运化津液,脾气失司,湿浊内生。如果体内环境过热,就会炼成热痰,如果过寒,就会凝成寒痰,无论寒热,痰皆随气而窜。
为什么血液运行不畅?主要是气机失调,要么气太郁而血不畅,要么气太虚而血不畅。
所以中医看肺结节,本质是一个气病。气无形,不成积;气衰一分,则块多一分;正旺一分,则块少一分。
正如《医宗必读》所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话说回来,为什么“积块”就容易盘踞在肺部呢?分析下来,它简直是“天选”。
1. 虚
肺为娇脏,通自然之气,最容易受外界乱七八糟的邪气攻击,导致肺气、阴亏虚。
2. 郁
任何情绪问题都会直接导致肺郁,比如压抑、爱生闷气,气机不够舒展,比如焦虑、胡思乱想,气机过于逆乱,这样的人,更容易肺气郁结。
正如《黄帝内经》所载:“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3. 痰
肺为储痰之器,脾不足,体内生成的痰湿,最容易在肺部堆积了。
4. 瘀
肺参与血液循环,帮助心气推行血液,肺气出问题,血液循环也自然会出问题。
这些虚郁痰瘀致病因素,是导致现在肺结节的检出率非常高的原因之一。
二、消积散结,调补脏腑
1. 思路清晰了,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呢
以消积为主,各种散结之法协同。
化痰散结:药用浙贝母、半夏、皂角刺、瓜蒌皮等;或针灸治疗。
逐瘀散结:药用三棱、莪术、桃仁、全蝎等;或者针灸治疗。
解郁散结:药用柴胡、川楝子、郁金、佛手、合欢皮等;或者针灸治疗。
调脏腑,或补或通,行气之用,化积之形。
益肺:补气阴之亏,改善肺环境。
健脾:益气化痰湿,以培土生金。
疏肝:理气宽中,助肺宣降之功。
通过中医治疗,可以达到这几个作用:使中高危结节缩小,促使炎性病灶吸收,缓解肿瘤病灶发展,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等临床症状。
2. 日常如何调理
01. 饮食调养
容易长结节的三种体质,饮食调养要有侧重。
气血偏虚、平时容易乏力气短的人,可以吃山药、白扁豆等药食同源之品,健运脾胃。
气郁体质、平时容易生气烦躁的人,可以用玫瑰花、陈皮等代茶饮,调理气机。
湿热体质、平时怕热、出汗多的人,少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02. 穴位调养
合谷穴+太冲穴,以疏导气机。
这组穴最善于开气郁、散气结。因为合谷在上,使气下沉;太冲在下,使气上升,两穴一升一降,使气循环流动,几乎可以治疗任何气机不畅之病。
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
太冲穴:足背第1、2趾跖骨连接部位前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丰隆穴,以利湿祛痰。
化痰湿第一步先健脾胃,这时候可以从阴陵泉和丰隆入手,前者入脾经利湿,后者入胃经化痰,两穴搭配,一边健脾胃,一边化痰湿。
阴陵泉穴:膝内,胫骨内侧髁内下的凹陷中处。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血海穴+膈俞穴,以化瘀生新。
疏导气机后,就可以化瘀了,血海穴擅调理一切血症,还清血脉之浊物,膈俞穴相当于中药里的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两穴搭配,共复脉络。
膈俞穴:后背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血海穴: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操作方法:以上穴位,可按揉,可艾灸,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按揉建议每个穴位3-5分钟即可,艾灸建议每个穴位10-15分钟即可。